小故事串起大事记 聆听上海孵化三十年的声音

6000平米的旧厂房
如何华丽转身
成为上海最大的孵化器呢?
 
最初由农舍改建的孵化器
如何和全球500强企业建立合作
成为国际创客都青睐的港湾?
 
一家大学里的孵化器
如何教大学生创业?
怎样实现科研成果转化?
 
今年是上海孵化器30周年
一路走来
上海孵化器经历了什么?又创造了什么?
我们邀请了四位上海孵化人
带你全景式浏览
上海孵化器30年
 
4位大神级观察员
 
 
▲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朱正红、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、SMG主持人陈蓉、起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查立  
 
10家未来智囊团
 
 
▲ 上排左起:英方软件副总经理张彬、好食期创始人雷勇、莘泽股份创始人曲奕、聚科生物总经理张炯、交大科技园董事长曹兆敏、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海佳、《中国孵化器》杂志主编范伟军、衍禧堂创始人翟靖波、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、金山科创股份总经理陈华
 
年近70的他  完美诠释“不忘初心”
 
1988年4月7日
上海科技创业中心成立
正式开启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征程
 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
一直在创新中前进
全国首家试点创业辅导员制度
首创
“创业苗圃—孵化器—加速器”创业服务链条的提法
并向全国推广
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具有网络化的特点
先后搭建了4个资源互换的平台
同时 
上海也是国际化孵化器试点最早城市之一
从1998年起
开办国际企业孵化器培训班
到今年已举办了21届
诞生了众多明星学员
如印度孵化协会前主席等
 
 
 
王荣
亚洲企业孵化协会(AABI)荣誉顾问人
 
  对于今后孵化器的愿景,我希望我们的同行能够继续提升上海孵化服务精细化的特点。另外,要不断地助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,还要继续担当全国孵化器国际化的领头羊。当然,我们也要注意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。
 
Q&A
Q  陈蓉(SMG主持人):王荣老师,您好非常荣幸听到您的演说,让我一个门外汉,感受到了上海孵化器事业30年全景式的浏览。我想对您表达一份对孵化器从业者的敬意。中国改革开放40年,离不开孵化器领域,你们是培养企业家和企业最前沿的阵地。我有一个小问题,您已经快70了,为什么对孵化器事业还抱有这样的热忱?
A 王荣:因为我们孵化人往往有一种事业感,原来孵化器是一种公共服务,不以盈利为目的。在这种指导思想下,我们愿意为小企业服务,帮助他们成长,所以现在还在继续忙这个事。
Q  陈运文(达观数据创始人):在您看来,我们年轻的创业者需要做哪些工作,才能够把我们创新创业事业做得更好?
A 王荣:创业是很难的,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,一蹴而就。所以,创业之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,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创业成功,这是根据人在各方面的天赋,加上机会等等综合因素影响的。虽然提倡大众创业,但是我们也要鼓励创业不成功者,保持一种达观和勇于前进的信心。
 
 
他就爱折腾一件事:创新 
 
18年 用“创新”警醒自己
实施体制机制改革
3年半的时间
从6000平方米到63000平方米
成为上海市最大孵化器
创建苗圃加速器
打造杨浦的九宫格模式
开拓技术转移新平台
从服务型企业转变为平台类企业
与美国 英国 德国等
建立海外园区
走出上海 走向全球
汇聚全球资源形成全球的创新体系
建立一整套基于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
推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
 
 
 
谢吉华
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总经理 
 
  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,长三角协同发展,产业孵化是我们新的目标。
Q&A
Q 唐石青(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):圈子里面都习惯把您称为“老娘舅”,您是怎么处理作为创业孵化器经营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,为什么把您称为“老娘舅”?
A 谢吉华:创业者们都有自己的合伙人,随着创业的成功和失败他们之间会产生分歧。对于我们来说,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,跟他们分享创新过程当中的包容非常重要。我们会为他们化解合伙人之间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,这是孵化器人的一个角色。
Q  宋海佳(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):我们知道在创造杨浦模式的过程当中,杨浦培养了一批充满激情,充满活力,敢想敢干的孵化器管理团队,还有一个称号叫“科技创新的敢死队”。此刻您对您的团队,最想表达的是什么,您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?
A 谢吉华:我觉得创新就是“敢死”的过程,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们对我的信任,也感谢你们对孵化器的奉献,过去的20年时间,我们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,一起进步,很为你们感到骄傲。杨创最大的财富,不是说从几百万到今天的几十个亿,而是创造了我们这支团队。因为你们,让我们不断地成长、进步,还可以去创造辉煌的未来。我们基于创新努力的迭代上面,还需要更大地、忘我地创新,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。
 
 
我们从“农舍”走向了国际化
 
从1989年
农舍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批企业孵化器
到1997年成为第一批科技部授牌的国际企业孵化器
2004年 被评为亚洲最佳孵化器
如今 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
和32家海外园区建立了姐妹关系
与美国 澳大利亚联合打造国际孵化联合体
与全球500强企业建立创新合作机制
和海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
共同为国际创客保驾护航
 
 
 
韩宝富
漕河泾创业中心 董事长
 
  希望互通的中西两艘大船,能够双向联结,为国际的创客保驾护航。
 
Q&A
Q 朱正红(上海科技创业中心主任):韩总能不能分享一下,你作为漕河泾孵化器的创始人,如何把孵化器作为一个园区不断发展的策源地和新动力的提供者?
A韩宝富:我们起步的时候尽管比较艰难,但是我们的领导一开始就认定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,绝对不能依靠外资企业,一定是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。所以,在1988年,我们就成立了成果转化部门,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。整个漕河泾开发区能发展到今天,是因为我们把孵化器作为园区科技创新的核心,作为它的灵魂,通过展开“四化”工作,系统化、规范化、区域化、国际化,我们的园区,我们的孵化器一步一步走到今天。
Q 张炯(聚科生物 总经理):放眼全国的孵化器队伍,我有一个感触,漕河泾孵化器的队伍非常年轻,而且国际化程度非常高,作为在行业里工作了将近30年的老兵,韩总是否能够跟我们的年轻队伍去提点,什么是成为一个优秀孵化器人最重要的品质呢?
A 韩宝富: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讲,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我们应该要有一定的理想和情怀。第二,我们每一个从事孵化器的同仁,应该努力学习,不光是向书本学习,向同行学习,更重要的是向创业者学习。第三要非常努力地工作,要不断地把我们的能力和知识奉献给创业者。
 
 
创业路上  “标哥”与你同行
 
无缝对接学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需求
创新创业学院  创业谷   创客空间
孵化器  加速器五个部分
从课堂上学基础知识
到创业实践平台出样品
再到创业前商务准备
从而进入孵化器接受服务集成
最后是产业资源给予加速助推
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大学双创服务链
孵化器助推大学科研成果走向市场
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 研发的产品
推广到市场 创造了金2个亿的利润
同时
产业资源助推学校科研建设
企业发展反哺学校科研
举例同岩土木与学校创办联合中心
两年培养了二十多名硕博士
 
 
 
钱学标
同济孵化器 总经理
 
  只要企业和创业者需要我们,我们奋斗所创造的价值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。
Q&A
Q 查立(起点资本创始合伙人):你的孵化器有学校背景,这非常有特点,我个人认为,学校背景的孵化器有两个维度,一个维度是那些教授和学者开发了很多技术,怎么样把它商业化、产业化,这是一个维度。第二个维度,大学里面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创业,这是不同的两个维度。我非常想听你对这两个维度做一些解释和分享。
A 钱学标:其实师生创业在我们现在的双创形式下面,大家都是鼓励的。我们建议老师和学生组合,老师可以创业,可以做董事长,可以做后面的股东或者做技术总监,真正冲在前面的,我们希望是一些情商高的学生,这个组合是比较好的。事实上,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公司,背后都有老师。
Q 曹兆敏(交大科技园董事长):做成果转化非常难,尤其是定位在大学。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这一块,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?
A 钱学标:最难的问题是我们的体制。我们大学的功能定位,决定了我们在学校的地位。本身大学的功能定位是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,社会服务本来就是边缘化的,做得好不好,与校领导班子重视程度分不开。我们还是比较幸福的,校长比较重视产业,重视科技成果转化。

附件下载: